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,国内高清久久久久久,2021久久久最新欧美,国产精品第9页

建設人文灣區分論壇 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
發表時間:2023-06-13 來源:中國文明網

建設人文灣區分論壇現場。

  6月8日,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建設人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行。來自內地與港澳臺的專家學者、學生代表共聚一堂,凝聚各方共識,堅定文化自信,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、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貢獻智慧。論壇現場,專家學者佳句頻出,氣氛熱烈,奉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“文化盛宴”。

  “嶺南地域認同始終與國家認同聯系在一起”

  “嶺南的地域認同,始終是與國家認同聯系在一起的。”論壇主題發言上,中山大學黨委書記、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春聲,圍繞“嶺南文化傳承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”的主題,從歷史源流回顧嶺南文化的發展過程。

  明代中葉以后,隨著中原與嶺南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日益密切,嶺南人越來越強調自己作為中原人后代的身份。進入近代以來,嶺南文化更深入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文明和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,嶺南文化的自覺性也在不斷提升。陳春聲指出,嶺南文化自覺的過程,發生于現代國家轉型的大背景中,它始終與國家認同聯系在一起,“所謂‘廣東的文化’,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‘中國文化在廣東’”。

  “嶺南文化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同人群、不同傳統交流、互動、融合的過程,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自然也會成為這個過程的延續。”陳春聲表示,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的文化基礎;積極討論嶺南文化與大灣區之間關系,這可以視為嶺南文化“自覺”過程的一個新階段。

 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、集古學社社長鄭培凱認為,從幾千年前開始,融合就成為“多元一體”的中華文化主流。這種特征也深刻影響到嶺南文化,影響到粵港澳大灣區。

  “多元文化的前景,應當是融合,而非對抗。”鄭培凱指出,如何利用好大灣區的多元文化資源是關鍵。他建議,大灣區各地可設立“大灣區多元文化發展基地”,廣邀港澳臺與海外學者藝術家進駐,鼓勵社會力量參與,助力多元文化融合發展。

  中華文化的一體性,也引起了來自中國臺灣地區學者的深深共鳴。“無論身處內地、香港或臺灣地區,我沒有感到任何隔閡。”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、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原院長邵宗海分享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。生于內地、長于香港、求學于臺灣地區的他,“從來沒有感到離開過‘自己的土地’,也沒有任何的陌生感”。

  “中華文化并不是抽象的概念。5000年來的文化,一直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。”他動情地說。

  “粵港澳臺都有一樣的中華文化的底色。”從中國臺灣地區來到中山大學求學的學生小葉對此深以為然。互動環節上,他提問:“如何提升港澳臺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?”邵宗海寄語青年:將民族融合的精神傳承下去。

  重構文化元素 凝聚灣區價值認同

  建設人文灣區,塑造共同價值認同,成為不少港澳嘉賓不約而同關注的焦點。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、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,塑造人文灣區歸根結底是文化重構的過程,通過文化基因與各種要素的化學反應,形成共同的心理結構、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。

  隨著人文灣區建設步伐提速,無論是政府合作還是民間交流,都需要通過項目和活動的帶動,實現理念、機制和模式的創新。在新的背景下,吳志良認為,港澳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中國歷史文化教育,增強港澳同胞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;另一方面應拓展港澳的世界敘事視野、經驗和能力,強化港澳的國際傳播平臺作用。

  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顧問、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表示,在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中,香港被賦予“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”的新定位。他認為,香港應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,加快建立香港文學館。

 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、澳門文教出版協會會長林發欽則指出,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教育領域培養認同感與凝聚力,“塑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,需要形成完整、共同的文化理解。我們需要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,形成共同的教學理念,才能形成共識”。

  交流研討環節上,澳門樂團大提琴首席呂佳即興演奏世界經典名曲《天鵝》,引起觀眾陣陣掌聲。“天鵝是群居動物,它們的生活習慣就是互相配合協同。”呂佳分享,他在維也納留學期間,有一次看到天鵝媽媽帶著小天鵝在湖中戲水。此情此景,仿佛寓意著在祖國母親帶領下,粵港澳臺將協力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。

  錘煉藝術精品 助力灣區文化“出海”

  嶺南文化在變化中發展。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、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認為,大灣區文藝承接嶺南近代對現代化追求精神與魂魄,又具有新時代對中國式現代化訴求,“是富有生產性的、富有召喚性的文藝新形態,它著眼于構建面向世界、面向未來的特質”。

  如何讓更多來自大灣區的文藝精品揚帆“出海”?多位嘉賓展開精彩碰撞。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求學于粵港,職業生涯則以澳門為起點。在他看來,講好灣區故事需要運用現代的表達方式,交響樂就是一種無須翻譯的藝術語言。他認為,粵港澳大灣區不但有非常優質的場館,也有非常優秀的院團,“具備如此得天獨厚的軟硬件條件,是我們這些在大灣區從業者的幸運”。

  第十九屆文博會期間,原創舞劇《詠春》備受矚目。與灣區結緣多年,中國東方歌舞團青年編導、原創舞劇《詠春》總導演韓真回到深圳滿懷感觸。她回憶起《詠春》創作期間,曾到順德香云紗制作基地采風:“我們在這里感受到香云紗的美,也感受到灣區的人文生命力。”

  “我們面對的是全世界,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。”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、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創辦人黃梓謙認為,未來需要培育具有灣區特色的大眾文化:“文化就是生活,文化無所不在。灣區文化需要吸引更多人參與,才能成功。”

  韓真進一步表示,灣區要打造文化精品,就必須培育人才,“當我們的作品足夠精致、可以媲美國際的高水準時,我們可以完全自信地走出去”。(供稿:廣東省文明辦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黃楚旋)

責任編輯:劉鯤鵬 王泓凱
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©版權所有